
老泮,原名潘志明、潘之。1966年生,1990年上海师大美术系毕业后历任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助理讲师、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。2000年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班毕业后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、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行风监督员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物鉴定专家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、教授、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、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。早年以书画见长,曾参与上海市教委两次教改《语文》插图工作,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《首届中国美术出版界美术家作品展》、上海市欧美同学会《世纪之约:国际华人艺术名家(60人)邀请展》。晚年醉心西画,有《老泮识趣:老潘粉画看世界》等。
自小在画画道路上的临摹、写生的过程中,从没有发自内心的爱好和喜欢,虽偶有好玩心态,但更多的情况是出于取悦他人或功利思想的驱使,尤其进入到规范的美术训练,越发觉得枯燥无味。绘画的功能本来就是记录和再现皇家贵族的生活或社会现实生活,无论中西。后来有些探索精神或名利观淡泊的画家不甘寂寞,从西画的印象派产生,再到抽象画的流行,发展出了一个纯艺术的这个门类。部分艺术家与宣传画、插图画切割开,抛开世俗,充分地去表现自己想要的美感,使文人画、抽象画成为执着艺术家们追求的另一种境界。当你有了一定的实力,有了足够的自信后,抽象就是艺术家想表现的终极目标。能体会到画前可能根本无法预知最终画完的结果,画的过程是探索、享受的过程,真正地感受到了画画的新鲜感和快感,这完全是个人自由的创作过程。
徐悲鸿在国画上的革命,去文人画,引进西方美术基础的吸收、融入,主张服务于社会功能,符合当时一切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需要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以及多媒体的出现,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宣传画和插图的表现功能,已经多元化,写实派和抽象派共存。吴冠中无疑是一位新的时代崛起的真正的艺术天才,其质疑徐悲鸿的美盲也仅局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,每个人的主张都是站在自身优势的角度上看问题。笔墨随时代,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,无法撇开背景只讲艺术,当然艺术的规律是发展才能前进,守旧就会落后。
早年涉及书画,原想在笔墨和宣纸上寻找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,但始终力不从心,达不到高度。后无意间发现西画的笔触和肌理是自己想要抒发、想表现的东西,表现力厚重、丰富、自由,基本上能人画合一,轻松自在。也可能是出于当年油画专业的一点底气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回顾自己的艺术人生经历,坎坷不平,觉得既是偶然又是必然,但最终还算圆满,用一首自题小诗来概括,即:蒙时小书领艺途,独步江湖追梦忙。半生书画走偏锋,老来洋画来收场。